残联工作简报2008第1期

来源: 发表时间: 2008-02-25 【字号: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被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荣誉称号

    自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以来,该区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全方位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于2007年11月份被中国残联、民政部、卫生部三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荣誉称号。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管理体系
该区将社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全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建设。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全面组织实施。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该区结合辖区实际,研究制定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了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和任务目标,提出了开展示范区的具体措施。三是召开会议,周密部署。该区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全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并要求辖区9个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相继召开会议,层层落实责任,有力地推进全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加强机制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为有效保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区从加强组织管理、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保障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措施,明确责任。一是加大投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该区将社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0.3元,安排社区康复工作经费。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中国残联彩票公益基金和郑州市残联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为各社区康复站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材和辅助用具,为残疾人就近、就便和集中训练提供了合适的训练场地。二是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开设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努力在全区营造“爱残、帮残、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同时,采取每年评选10名“康复之星”的办法,树立残疾人康复典型,鼓舞和带动其他残疾人参与到康复中,使残疾人的康复意识普遍提高,形成残疾人人人积极参与康复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培训,健全队伍服务机构。该区制定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培训规划及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对基层康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每年2期14天的培训,并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通过对辖区149名基层康复工作人员的培训活动,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为全面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 康复提供了人力保障。四是分工协作,健全部门联动机制。针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特点和我区实际,将示范区建设标准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纳入部门工作日程 和各项公共服务之中,明确职责,洛阳责任。区残联组织制定并协调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计划,为社区康复站配备康复器材;卫生部门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荛计划,提供康复设施、设备等并分肖医疗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民政部门利用“三个一工程”中社区居民活动室等设施,把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对特困康复对象给予扶助;计生部门严把生育关,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从源头上消除残疾隐患;妇联积极参与妇女、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利用“三八”节、“全国助残日”等节日举办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员传授保健与康复知识,组织关爱妇女、儿童的康复助残活动。通过相关部门的分工协作,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残联组织协调,卫生部门负责技术指导,民政、计生、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康复工作组织管理网络体系。
    三、健全康复网络,完成工作体系
    该区形成了以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导,社区康复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学校、幼儿园等基层机构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确保社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完善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成立了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选配了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热心本职工作,有爱心、耐心,有奉献精神的人员,指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残疾人正确使用康复器具、基本医疗等康复工作,并认真抓好残疾人家庭的随访及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工作。三是完善社区康复站。依托民政部门“三个一工程”中社区内现有机构和设施,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建立社区康复站。全区48个社区康复站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配备有经济适用的康复器材和康复普及读物,并有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四、依托社区资源,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依托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康复服务。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康复活动场所和康复训练的人员进行身体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训练。目前,已有189名肢体残疾人通过康复训练有了明显的提高;建立了“康乃馨”工疗站,采取了精神与劳动相结合的康复方式,组织患者进行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的技能劳动,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对康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另外,还建立了区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为各类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二是依托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服务。利用社区康复站,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日间照料、康复器材转借等康复服务。社区康复协调员深入辖区残疾人家庭,手把手指导和面对面服务,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让2368名残疾人不出家门就可得到康复训练与服务。三是依托心理咨询室开展康复服务。在开通“文明市民爱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爱心心理咨询室,增开了爱心心理咨询热线。截至目前,共接到残疾人及其子女的求助电话近1万个,使许多残疾人走出了心理阴影,恢复了生活信心。四是依托社区建设开展康复服务。结合和谐社区建设等工作内容,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社区沙龙、社区讲坛、社区运动会等各种活动,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该区已有“共产党员助残服务队”、“共青团员助残服务队”、“夕阳红助残服务队”等169只助残服务队3128名助残志愿者,与残疾人一帮一结对子,对残疾人给予日常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和支持,增强了残疾人的生活热情和社会认同感。四是依托幼儿园开展康复服务。当前,社会上大多残障儿童被安排在特殊学校和养护机构中,缺乏正常的社会刺激,潜在能力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培养残疾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该区从1996年起按8:1的比例在普通幼儿园接收智力残疾儿童,开始“全纳性”教育实践,并得到中国之友基金会等国际援助,借鉴荷兰、英国、德国等学前特殊教育的理念和运作模式,目前,已有155名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了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智力明显提高。五是依托残疾人家庭开展康复服务。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该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残疾人家庭的康复服务。针对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求,定制、购买了720件简便实用的康复器材直接发放到残疾人家中,帮助其制定家庭康复训练计划,上门指导使用,并定期检查评估,使其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康复训练。

(郑州市府办)

夯实基础  搭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平台

    许昌县地处河南省中部,辖14个乡(镇),409个行政村。人口75万,农村人口占86%。共有各类残疾人4.7万,目前,还有3000多名残疾人处在省定贫困线下。近年来,许昌县的残疾人事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残疾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2006年许昌县被评昌市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创新县”。
    多年来,县残联领导班子一直把打造服务型机关,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去年全县各个乡(镇)残联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及村级残协委员到位后,全县的残疾人底数清了,一年来,县、乡、村三级残疾人组织共同为残疾人办实事12000多件,初步实现了残疾人困难有人帮,生活有保障的工作目标。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织保证。近来年,许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分管残联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努力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自2006年7月份以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和《关于成立乡镇不外乎人联合会的通知》。县人大在开展的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河南省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执法检查过程中,也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极大地促进了许昌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网络,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
    为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村残疾人组织的作用,许昌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夯实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工作基础。从2006年起,县残联领导班子逐乡(镇)进行调研,和乡(镇)党委政府一道,摸情况,找对策,建组织,经过努力,全县所有乡(镇)成立了残联,配齐了残联理事长。所有行政村成立了残协,配齐了村残协主席。健全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残疾人组织网络。
    针对机构改革后乡(镇)残联理事长、村残协主席多为兼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残疾人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县残联采取了从现有乡(镇)机关、事业队伍中挑选一名残疾人或革命伤残军人担任残联专职委员的办法。县残联会同基层党委政府拟定了考核人选的条件:一是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热爱残疾人事业;二是本人愿意担任残联专职委员;三是身体虽有残疾但能胜任工作。县残联会同各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残联初步选定的人员进行了全面考核。根据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条件,与2007年3月底全县14名乡(镇)专职委员选拔完毕。在新选拔的专职委员中革命伤残军人4人,残疾人10人。平均年龄35岁,大专以上学历13人。这样做县委、县政府既不用增加编制,也不增加财政负担,还能激发这些同志的工作热情。可谓一举三得,县委、县政府也认为这是目前解决乡(镇)残联专职委员最理想的方案。
    为解决基层残联工作有位子的问题,县残联积极协调各乡(镇)解决残联的办公场所。至2006年12月底,所有乡(镇)残联达到了有单独办公室、有桌子、椅子。县残联为各乡(镇)统一做了版面和牌子。统一购置了档案柜、印制了统一的表格。为7个乡(镇)残联配置了微机,进行信息化管理。以上措施,使得乡(镇)残联以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扎实有效地为残疾人服务。
    行政村残协专职委员的选拔由乡(镇)残联会同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协商。原则上人选从现有村、组干部、妇女组长,村雇佣人员中选拔。要求个人条件类似于乡(镇)专职委员。如确实没有符合条件的人选,由村委会负责从残协委员中挑选优秀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担任。同时让选拔的村残协专职委员充实到村里的公益岗位,村委会给予适当的误公补助。截至2007年4月底,全县409个行政村,村残协专职委员会全部选拔到位,并且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作用。今年6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基层残疾人工作会,许昌县小召乡的残疾人专职委员李军红因工作业绩突出,做为河南省的唯一基层代表出席会议,并在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为全省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赢得了荣誉,许昌县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也得到了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的肯定。
    三、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完善之后,如何把组织建设作为密切联系残疾人桥梁,切实为残疾人服务,是许昌县抓好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提高残联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县残联加强了对新任理事长、专职委员的培训工作。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事业现状及发展前景,残联组织建设基本知识及新时期乡(镇)残疾人工作要求。三是加强特殊技能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树残协主席、专职委员由乡(镇)残联进行培训。县残联还注重将业务培训制度化、正规化、长期化、经常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努力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通过培训使残疾人工作者了解了残联的性质和工作职责,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建立残疾人信息化各处室系统,推动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县残联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反复研究信息化工作。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先、不断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办公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出资金,用于购置电脑及各种配套设施。按照上级有关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有重点分层次按步骤的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2006年4月,许昌县残联在全省率先建立残疾人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现已步入规范化轨道。该系统囊括了许昌县残疾人档案管理,就业、康复、扶贫帮困、统计报表、基层组织建设、残疾人成果展、残疾人求职登记等多项模块。目前,已达到“鼠标一点,残疾人事业一目了然”的地步。许昌县残疾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标志着许昌县残联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许昌县残联系统将进一步借助信息化管理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更好的为残疾人工作服务。
    总之,总昌县在抓好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得到了上级残联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与上级和残疾人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有等进一步完善,村级残协的硬件设施还不太完备。这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为许昌县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许昌县残联)

开辟公益性岗位  实施定向劳务输出
走出魏都区残疾人创业就业的特色之路

    魏都区有各类残疾人2万7千余人,有劳动能力的有1万1千余人,分布在辖区11个办事处80个社区居委会,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累计安置3581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协调有关部门为2537名残疾人得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残疾人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使全区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广大残疾人朋友的热烈拥护。
2007年,魏都区残联响应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区委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新路子,以开辟公益性岗位,实施定向劳务输出,定向培训,定点就业,树立残疾人郑宏伟创业致富典型等渠道,走出了魏都区残疾人创业的一条新路子。
    一、政府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专营性岗位安排残疾人灵活就业
    1.解决机动三轮车营运问题,安排残疾人从事公厕管理
    三轮车营运问题是近几年影响残疾人上访的主要缘由,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区在城市改造中,将196名残疾人安排为公厕管理员,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城市品位。
    2.解决残疾人专职委员问题
     为切实搞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2006年11月,我们按照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省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省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的通知》要求,会同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和劳动保障局,在全区残疾人中,为各街道办事处、社区选聘2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这2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这次公开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建立健全残疾人组织;实现残疾人就业为目标,努力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以增强服务能力为手段,不断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水平,进一步促进魏都区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我区26名残疾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缓解了残疾人信访工作,实现了残疾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残疾人组织中的骨干作用,团结带领全区广大残疾人成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3.安排交通协管员、学校和庭院保洁员
    通过协调,我们又安排了126名残疾人为交通协管员、学校和庭院保洁员,不仅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了就业机会,为的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水平。在市、区的“创卫”工作中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开辟定向劳务输出,实现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
    今年年初,我们组织137名残疾人外出务工,定向输送到上海一名鞋业公司,市、区领导亲自送行。目前,我区已在上海、苏州建立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安置基地2个,共输送392名残疾人外出务工。
    三、定向培训,定点就业,民营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
    我们依托许昌市金来职业培训学校对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进行定向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学员,直接安排在我区的民营科技园内的企业里上班。目前,已经有138名残疾人通过培训,在许昌宏发造纸厂、许昌晨阳纸 业有限公司上班。
    四、树立优秀残疾人创业致富典型,带动辐射一批残疾人创业有成
     残疾人郑宏伟,他创建的宏伟实业有限公司,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和诚信经营,目前已拥有9家分公司,资产总值8.6亿元的民营企业家。今年12月份省委书记徐光春到宏伟集团视察工作时,对郑宏伟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听到郑宏伟朴实的语言,徐光春书记的眼睛湿润了,摸着郑宏伟左臂空空的袖管,动情地说:“你的成功,固然存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最关键的,是你自身所拥有的那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因为,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人,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何种事业,都会更有积极性、富有创造性,都会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激情和锲而不舍的毅力,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在宏伟精神的带动下,我区出现了一大批残疾人创业的优秀代表。刘焕勤,因车祸造成了下肢残疾并失去了丈夫,但她没有倒下,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在残联举办的保健按摩班学习后,开办了保健按摩店,实现了人生价值。李长江,儿麻后遗症患者,经过努力,办起了皮鞋美容店,同时负担市区残疾人皮鞋美容班培训的工作。
    通过我们的努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和良好循环,残疾人就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在就业工作的带动下有了改善,社会得到了稳定。创业是富民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实现残疾人充分就业,才能为残疾人提供富裕充实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稳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实施以创业在魏都为主体的“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
     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在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把魏都区打造成为全市、全省最佳创业基地,把我区残疾人就业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全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促进残疾人劳动力充分就业,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魏都,为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许昌市魏都区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