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工作简报2007第28期

来源: 发表时间: 2007-11-28 【字号:

我省全面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工作
 

    按照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残联《关于开展河南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通知》精神和河南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和安排,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和专家对全省第一批15个河南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评估。
    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省残联理事长陈砚秋对此次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并做出专门指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残联副理事长董予德要求严格按照标准认真组织,同时,出席了郑州市管城区的检查验收工作。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残联理事、康复部部长刘景梅、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副处长李经宇、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董薇、省智力残疾技术指导中心主任赵忠国教授、郑州大学一附院康复科和省残联工作人员等组成的检查验收组,赴郑州、焦作、濮阳、南阳、周口、平顶山、三门峡等15个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区进行了检查验收。
    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不降标准、不减程序”的工作原则,严格按照《河南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工作方案》确定的检查方式和工作流程,采取认真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详细查看档案资料、深入实地考察康复机构、社区康复站和残疾人家庭,电话查访残疾人等检查方式,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检查验收,并就检查验收评分表逐项进行了量化打分。期间,检查验收组的同志们不辞辛苦、加班加点,在十多个候选区召开了20次的检查验收汇报会、残疾人及家属座谈会和检查验收反馈会,实地考察了近30个区(县级市)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采取推荐和抽取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20多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走访了70多户残疾人,并通过电话随机查访询问了100多户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情况和康复效果。根据各地的检查情况评分结果均在86分以上,达到了河南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验收标准。
    从各地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开展和此次检查验收工作的情况看,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深入发展,必将全面推动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在我省如期实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对残疾人康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更深的层次。各示范区(市)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同时纳入到了区卫生局、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考核目标。各区(市)政府的领导认为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充分体现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直接惠及残疾人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形成了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依托各医疗、教育、康复等机构建立了各类区(市)级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各街道办事处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各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了残疾人康复室,均有专(兼)职社区康复协调员,扎实有效的开展了残疾人康复工作,形成了体制顺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基本格局。
    三是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各项康复工作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各社区设立康复训练室、活动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改善了社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开展了残疾人康复需求、用品用具需求等调查,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康复需求服务档案;为残疾人及其亲属提供康复技能培训和心理咨询,开展残疾预防、康复知识宣传;指导残疾人进行简便易行的康复训练,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如平顶山、三门峡、周口等市辖区(市)依托医院康复科全面、规范地开展肢体残疾人康复服务,并建立了完整的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还依托各医院眼科,结合“曙光行动”为白内障盲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低视力者配戴助视器,指导进行视功能康复训练服务,深入学校等公共场所普及视力康复知识。得到了广大残疾人及家属的高度赞扬和评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是建立了完善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管理科学,填写规范,门类齐全、记录规范、统一标识,管理人员做到了心中有数,各类档案了如指掌。特别是平顶山市舞钢市、南阳邓州市、周口川汇区、项城等市统一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康复站配备了档案柜和档案盒,达到了规范、科学地康复档案管理。
    五是以人为本的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各社区康复站合理布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和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服务,提供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服务,使残疾人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康复训练。
    六是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政府网,电视台、广播、报纸、发放康复告知书、印发宣传折页等多种形式,在社区营造出浓厚的康复工作氛围。
    七是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熟、富于爱心和热心的基层残疾人社区康复员队伍,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虽然我省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各区、各街道、各社区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二是社区康复协调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部分社区的康复器具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品种单一,未能最大化发挥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作用;四是档案资料仍需进一步完善。

(康复部)

 

    按:我省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整合利用社会有效资源,在大力推进创建和谐社区建设中,以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目标,将残疾人服务和康复训练纳入社区建设整体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建设优势,不断加大工作投入力度,构建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残疾人各类康复服务,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9月28日,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全国和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和验收程序,对全省15个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候选区的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
    其中焦作市解放区、周口市川汇区的工作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现将他们的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予以转发,请各县市区残联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学习,积极做好社区康复工作,以促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早日实现。

 

焦作市解放区全力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解放区是焦作市的中心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31个社区,总人口29.2万人,残疾人总数为1.48万人,是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近年来,解放区委、区政府在大力推进创建和谐社区进程中,把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目标,将残疾人服务和康复训练纳入社区建设整体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建设优势,不断加大工作投入力度,构建服务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了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解放区被评为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区。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建氛围,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一)领导重视,完善推进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政府区长为组长,区委副书记、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康复示范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解放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和《解放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任务分解表》,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使整个创建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二是纳入整体发展规划。解放区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创建和谐社区工作规划。三是层层动员推进。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动员会,各街道、社区也都分别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创建有关精神,部署社区康复工作任务,使全区上下形成了关心、关爱、改善残疾人生活的良好工作氛围。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区委、区政府与区卫生局、民政局、残联等相关部门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和示范区创建活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今年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先后5次到各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督促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并在全区通报,保证了创建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改善民生,严格落实各项政策。一是康复经费下拨到位。按照每人0.3元以上的标准投入康复专项经费20.4万元,用于社区康复站(室)的建立和康复训练器材的添置及康复训练对象的补助。二是落实优惠政策。为辖区的568名非低保贫困残疾人办理了医疗优惠证,利用惠民医院,对特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救助,优惠金额达10万余元。三是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在春节和“助残日”期间,区政府从“爱心基金”中拨出救助款8万元,对辖区200余名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救助,连续几年,共为25名贫困残疾人免费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为11名缺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为23名聋儿配备了助听器。
    (三)营造氛围,形成全民参与格局。一是活动宣传。以“全国爱耳日”、“全国爱眼日”、“全国助残日”等活动为载体,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册,举办康复知识讲座16期、开展咨询服务186次。二是社会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电台、有线广播、市民学校、文化长廊、大型喷绘宣传画和公交流动车体等宣传资源,大力宣传残疾人康复知识、保健知识等内容,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氛围。三是入户宣传。组织工作人员进社区入村户,针对残疾人实际需求,发放各类宣传小折页和宣传画册,使广大居民加深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的了解,满足了残疾人家庭康复知识需求,形成了全覆盖、广渗透的残疾人工作局面。
    二、强化队伍建设,搭建服务平台,构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一)康复人员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培训。建立了康复工作人员培训以及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在区康复中心定期举办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班。今年,全区96名社区康复工作人员,接受了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颁发证书,持证上岗。二是充实人员。今年年初,区残联通过笔试、面试、考察,在全区残疾人中选聘了36位优秀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配备到各街道、社区,并组织有100余名助残志愿者及残疾人家属学习掌握了日常康复训练服务技能,保障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和家庭康复服务的开展,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人才队伍。三是强化职业道德。定期组织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培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切实服务好辖区残疾人。
    (二)基层康复服务网络初具规模。社区建设是解放区的优势,也是扎实开展残疾人康复的有效途径,解放区不断加强社区残协组织和残疾人康复站点建设。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即1个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3个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含五大类残疾),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中心,31个社区康复站(室),并做到“五统一”,即“挂牌办公统一、建档立卡统一、制度上墙统一、服务承诺统  一、工作职责统一”,并配备了先进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和康复知识读物。通过构建面向居民、随时服务、内容广泛的基层康复服务网络,确保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能够扎实开展、全面服务。
    (三)社区康复服务到位。一是建立完备的服务档案。组织辖区的社区志愿者,对辖区1.4万余名残疾人进行了全面入户摸底调查访问,并建立了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康复需求人员登记、助残志愿者服务记录、康复转介、弱势群体人员登记等23类康复服务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全面掌握了辖区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100%。二是因地制宜开展服务。依靠社区康复站,结合残疾人康复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残疾人的早期治疗和康复训练工作,定期上门进行康复服务,并做好残疾人多方面的转介服务工作,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92%。三是积极拓展服务功能。依托社区为民服务网建立了残疾人康复需求信息库,分家庭经济状况、就业需求、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归类,并协调有关部门积极解决残疾人生活保障、就业、教育等困难。截止目前,为83名残疾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启动2万元资金为辖区l20余户困难残疾人进行生活救助;协调辖区福利企业安排148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协调教育部门解决19名残疾儿童入学难题。
    三、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服务品牌,全面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水平
    (一)发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区卫生部门积极整合辖区医疗资源,发挥大型医院在人员、器械等方面的优势,把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入社会,收到良好效果。依托市安康医院、市福康学校、市启智学校、红十字医院等机构建立了五大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有效发挥了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方面的作用;依托市公交医院、市轻工医院、市中州医院、市平光医院、区妇幼保健站等八个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康复室、中医理疗室,配备了残疾人康复设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依托市安康医院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工疗站,开展工疗娱疗活动。通过整合社会医疗资源,发挥大型医院在康复功能、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促进了社区医疗单位更全面的发展,辖区残疾人得到了更有效的服务,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结合实际开展特色服务。结合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各部门、街道和社区根据各自实际和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残疾人服务,从而使康复工作更加贴近居民。月季苑社区在社区多功能服务中心成立了小海龟感统训练中心,专门为脑瘫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配备了针对儿童康复的专业康复器材,建立了50平方米的康复活动场地,5名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康复指导教师,为每一个参加训练的儿童建立了康复训练档案,辖区患有脑瘫、自闭症的儿童通过定期感统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解放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龄问题日益突出,为使辖区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便利周到的康复服务,区残联、卫生局、民政局联合在上白作卫生院建立了解放区老年人康复中心,为全区老年人特别是广大残疾老年人开展医疗康复、训练指导、日间照料、转介等康复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老年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解放区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各街道、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各项工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康复器械配置不够合理,不能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等,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不断改进。
    在今后工作中有以下几方面打算:一是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为残疾人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证。二是积极探索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挖掘康复服务的深度,不断拓展康复服务的广度,继续完善康复服务体系,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全方位的为残疾人提供有效康复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使残疾人康复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强化知识培训,使康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做到有计划、有安排的实施,不仅要经常性的请专家讲课,还要到先进地区学习,做到取长补短,使区康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区残联将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为契机,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实实在在的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不断把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推上新台阶。

(解放区残联)

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区康复
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川汇区是周口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269平方公里,辖一个乡,九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88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2万人,其中残疾人28640人,占总人口的6.2%。
    2006年,川汇区申报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之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市残联领导也多次过问,要求把康复示范区建设当作一项民心工程务必抓好,抓出成效,并组织到外地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在上级残联的具体指导下,川汇区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开展培育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紧紧围绕“发挥政府职能,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区康复”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活动,全面推进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实施“三个纳入”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川汇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实施了“三个纳入”。
    一是把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首先按照开展培育活动的要求,川汇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办、民政、教育、公安、妇联、卫生、财政、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全区九办一区一乡成立了行政领导负责的领导机构;其次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川汇区制定下发了《周口市川汇区开展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再次是召开了区培育活动领导组专题会议,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安排了培育活动的目标要求、内容和方法。同时,召开了全区培育活动启动会议,建立了一把手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管理机构。
    二是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2007年3月召开的区人大会上,川汇区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深入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纳入了《川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区民政、卫生、劳动、财政、文化体育等涉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相关部门,都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了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年度工作计划;区政府不仅按规定划拨了人均0.3元的社区康复经费,还先后在硬件建设上投入近20万元。做到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人员纳入区编制,业务纳入归口指导。
    三是在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了社区建设的考核目标。2006年,区委、区政府为了减轻社区负担,提高行政效率,组织制定了《川汇区和谐社区评估标准》。这一标准将残疾人工作从社区康复、就业、教育、组织机构、无障碍建设、志愿者服务、扶贫救助等全部列入其中,并明确了责任部门。每年由区委、区政府组织考核,考核结果同部门领导升迁、奖金等挂钩。
    二、坚持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基础建设上推进了“三个落实”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是社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推进了以下“三个落实”:
一是依托社区落实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硬件设施。他们积极采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措施,解决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的老大难问题。对28个城市社区的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无论是“星光老年计划”的投入,还是文化、卫生的投入,只要是社区的公共资源,不分你我,共同使用。通过整合,建立了3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康复站12个,配备社区康复器材的康复站达到14个;利用社区医疗机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设立了康复室的5个。与此同时,区政府还投入资金对部分社区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改造。
    二是依托基层落实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组织机构。区政府残工委及时调整、充实了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成立了由区政府办主任任主任、区有关部门、区驻地单位13个为成员的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基层康复组织机构主要依托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落实。至目前,全区9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28个城市社区按照培育活动要求,基本配齐了社区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9个街道办事处(乡)由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副主任(副乡长)来管理残疾人康复工作;28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则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聘了28名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100%。“培育活动”的实践证明,街(乡)和社区配齐残疾人康复工作人员,“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
    三是依托基层康复机构落实了康复工作的各项制度。川汇区从“培育活动”开展以来,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实用的制度。主要包括:社区康复工作制度、例会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筛查诊断制度、定期回访制度、日间照料制度、特困对象救助制度等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规范了社区康复工作的服务内容、项目、标准和工作流程,使原来较为零散的工作更加系统,更加规范。
    三、坚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残疾人社区康复的长效服务上注重“三个结合”
川汇区始终注重社区康复的质量,注重康复成果的转化,使康复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在抓社区康复长效服务上,十分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专兼结合”建网络,稳定服务队伍。他们的优势是驻地医疗机构多、医疗技术人员多。面对这些社区医疗康复资源,在挖掘和利用上下了功夫。首先,依托市人民医院设立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第三人民医院设立肢体和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区中医院设立精神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区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6个指导中心(站)的成立吸收了各方面康复专家、医生近20多人的专业指导、技术示范、知识培训服务队伍。其次是社区康复站专职康复指导人员发挥了知识普及、咨询转介、入户服务的作用。第三是充实了社区康复协调员队伍。28个城市社区中配备了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100%。到目前为止,全区6个指导中心(站),28个城市社区共有专兼职医疗康复工作人员达1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各类指导中心主导、驻地医疗机构为依托、社区居委会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重点的“专兼结合”、“三位一体”的康复服务网络。
    二是“长短结合”搞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川汇区从社区康复工作的长远发展着想,从提高康复工作队伍的能力着手,制定了社区康复工作培训计划和培训工作制度,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自2006年开始,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分层次、分阶段狠抓了三支队伍康复知识的培训。首先,抓了6个中心(站)人员的培训。主要是从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开展的目的意义、中心(站)主要职责、开展社区康复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以及指导的相关业务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考核合格率达到98%;第二,对社区康复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驻地医院康复室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娱疗、工疗、心理疏导、康复器材使用、转介服务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培训200多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6%;第三,对街道办事处分管康复工作的领导和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建立康复档案、入户筛查、填表登记、信息上报、协调管理、上门服务等内容培训220人,合格率达95%。为全面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点面结合”抓效果,拓展服务领域。工作中始终坚持走“康复进社区”(即:康复机构进社区、康复队伍进社区、康复经费进社区、康复技术进社区、康复器材进社区、康复宣传进社区、康复培训进社区、康复档案进社区、康复制度进社区、康复版面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即:制定计划进家庭、指导训练进家庭、送医送药进家庭、鉴定评估进家庭)”的新路子。在开展试点的6个社区中,确保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不搞形式,确保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实惠,确保与构建和谐社区有机结合。通过摸底调查,全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7170人;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的13736人。全区通过康复后,实现就业的残疾人72人,600多名残疾人通过康复有了明显的效果,让广大残疾人切身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温暖。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虽然川汇区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少可借鉴经验,自身是在摸索中前进,思路还不够开阔。二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还有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三是社区康复场所和康复器材的配置还需加强;四是社区康复技术人员的技能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水平。今后,将严格按照示范区建设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社区康复服务内涵,提高为残疾人康复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川汇区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