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工作简报2007第26期

来源: 发表时间: 2007-10-26 【字号:

守望在无声的世界里
——记郾城聋儿康复中心主任邱新会
河南日报记者 阙爱民

  开篇
  一个爱做梦的年轻人,拖着残疾之躯,从7张破床、5个小凳起步,租房办校,历经6次搬家,10年始终不渝,终让千名聋哑智障儿童告别无声世界,生源范围辐射至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新疆、内蒙古等地,最初的小学校发展成为拥有16名专业教师、1000多平方米三层楼的聋儿康复中心。
  这个人,就是郾城聋儿康复中心主任——邱新会。
  寻梦
  虽身患小儿麻痹症,历经三次手术,左腿落下残疾,但童年时代的邱新会,自信、坚强,乐观、向上,好学爱唱。
  12岁那年,父亲不幸在一场工伤事故中撒手而去,奶奶、曾祖母经受不住打击,也相继去世。千斤重担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小新会第一次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在一篇《我长大了》的作文里写道:“我长大了要办一所专收残疾孩子的学校,这里没有歧视、没有自卑,只有快乐!”
  上高中时,因嗓音好,邱新会又做起了明星梦: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梦想登台歌唱。由于消息闭塞,直到高考前,他才知道残疾人根本不允许报考声乐!
  1997年,邱新会于许昌电大毕业,开始四处托人求职。所有的同学都上班了,只有邱新会还呆在家里:“好胳膊好腿的人还用不完,谁会用一个残疾人?”
  亲人的离去、美梦的破灭,找工作的无助……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歧视白眼,把邱新会最后的一丝自信摧垮:万念俱灰的他,决定背一把二胡,沿街卖唱,了此一生。
  “身有残疾,难道就得低人一等吗?”心中有梦的邱新会不甘就这样向命运低头!这时,他想到了残疾人联合会。
  经许昌市残联的热情举荐,邱新会来到了许昌市聋儿语训中心。
  一个月才150元钱的收入,但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能牙牙学语,邱新会觉得找到了久违的尊重和自信: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能改变不幸孩子一生的命运,这不正是自己的梦想吗?
  这时,已经停办的郾城聋儿康复中心,向他发出了邀请。
  没有犹豫,邱新会只身来到了漯河。
  刚开始,中心的全部家当,是七张破床、五个小凳子、两口锅和四个塑料小碗!
  没有房子,每个月150元租了三间;没有老师,邱新会拉来了一个同学,并索性让母亲辞去工作,做了中心的厨师和保育员。
  最难的,是没有一个学生。
  无奈,邱新会拿着残联部门提供的聋儿名单,一家一家地去做动员。“我们专门教孩子开口说话,一月一百,不会说不要钱!”“让哑巴说话,谁信?”有的人把他们当成了骗子,挡着不让进家门。
  “大嫂,全免费总可以吧,让我们试试呀。”邱新会几乎是在哀求了。
  经过一个月的奔波,终于有两个聋儿家长愿意让孩子来。
  常言说,哑巴说话,铁树开花,那太难了。但邱新会拒绝失败!他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了这两个孩子身上。三个月过去了,孩子终于能叫“爸爸、妈妈了!”邱新会激动地打电话让家长来。可孩子害羞,不张口。这可急坏了邱新会,他虚掩着门,让家长在门外听。
  这时,清晰的童音从门缝传出:“妈-妈”。邱新会拉开门,只见孩子的父母泪水长流,上前一把抱住自己的孩子,“再叫一遍,再叫一遍!”孩子叫一声,妈妈哭一次:“6年了,俺两口没听见孩子说过一个字!没想到三个月,孩子竟会说话了!”
  跋涉
  “哑巴会说话”,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开了。过去堵住不让进门的家长,开始陆续把孩子送来。
  邱新会是如何让奇迹发生的呢?
  小振楠2岁时因用药不慎,造成严重聋哑,父母带着他跑遍了北京、武汉等地,但收效甚微。6岁时,他来到了郾城聋儿康复中心。为发一个“g”音,邱新会试着用手指压他的舌尖,食指被咬得鲜血淋漓;压舌根,又被孩子吐了一身。
  学过声乐的邱新会不气馁,他让孩子摸着自己的声带,感觉发声;绘出图纸,让孩子知道气流的强弱和舌形的变化。5个月过去了,一天晚上,小振楠突然发出了清脆的“g”音,并于一年后开始说话。
  教学中,邱新会发现,有的孩子能发声了,但声音不准。比如“冬天”,正常人是张口音,而聋儿都说成了“肚体”,如何正音成为关键。
  千百次的摸索,他们发现,如发“an”音时,在发音结束时咬住一点舌尖,就会很清楚;而解决发“ang、ong、ing”等音的困难就更为偶然:一天晚上,邱新会正在看电视,豫剧大师马金凤正唱到那句“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听到“东”字,邱新会跳了起来:马金凤大师用的居然是鼻音!也就是口型结束时闭着嘴,用鼻子发出的声音。他立刻把两个已经睡着了的聋儿叫起,说:“东--”,两个孩子嘴巴一闭,从鼻子里发出:“东--”,成功啦!
  就这样,邱新会和其他老师处处观察、时时留意,总结出了一套包括听力训练、听力分级、助听器验配、如何正音的聋儿康复训练新法,使聋哑儿童在3个月内能说常用词语,6个月能说句子,康复率100%,被国内语言康复专家称创造了奇迹。
  刚开始家长堵门不让进家的哑女李晨燕,9岁时主动来到中心,经过两年的训练,小晨燕已能进行简单对话。可这姑娘有个心愿--就想告诉大家,她会说话了!2006年10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编导何琴看到邱新会在网上发的帖子后,在少儿频道“心愿墙”栏目,当着亿万电视观众,播出了哑女开口说话的声音。
  这件事深深触动着邱新会。在残障儿童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啊。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把自己苦心摸索出的这套教法,制成光盘,免费赠送给山东、湖南、广东等省的聋儿语训学校,以让更多的聋哑儿童走出无声世界。
  传艺
  在语训中心,“没有上下班时间,睁开眼就算上班了;孩子们全部睡着了,我们才算下班。”9年了,邱新会没有买房子,一直和妻子一起吃住在中心。老师们之间,则开展了“人人都是志愿者”行动,每个班的老师白天给残疾儿童上课,晚上要在寝室里和学生住在一起,影响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恢复语言功能,是为了让孩子回归社会,“残而不废,残而有为”。邱新会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对残障儿童日常生活、生存技能的训练,同时开设舞蹈、美术、朗诵等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这些孩子的潜能。
  聋儿杨川,是一个聪明阳光的孩子,婴儿时期的一次感冒,使他始终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5岁半时,父母把他送到了康复中心。
  一次,邱新会发现小杨川踩着凳子趴在窗台上。上前一看,才知里面正在进行舞蹈训练。有了这一发现,邱新会便专门给他请来了拉丁舞舞蹈老师。
  如今,小杨川不仅说话流利,还于今年8月参加了河南电视台《舞动中原》大赛,一举夺得“特别奖”、“舞举人”两项大奖。他还飞赴上海,与香港歌星周杰伦同台献艺。聋儿杨川自强不息的故事,在上海、河南两地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采访时得知,目前,这个中心近100名聋哑、智障儿童中,有50多名学生能流利说话,近30名学生能够熟练跳儿童舞蹈,8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绘画基本技能,其中20名智障儿童基本上能够做到日常生活自理。
  邱新会曾经梦想当个歌唱家,自从创办了聋儿语训中心,给孩子讲课说话,都要用很大的声音。长期的用嗓过度,使他患上很严重的咽喉疾病,已经做了两次小手术,医生说,恢复正常功能已不可能。邱新会说:“也许我终生都不会再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了,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的聋哑学生们会说话了,他们已经代替我,发出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后记
  邱新会和孩子们在无声世界艰难跋涉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郾城聋儿康复中心也成为了爱心汇聚之地:
  邱新会不能忘记,在他肩扛手提着大小包裹、带着孩子挤在大篷车里,穿梭城市大街小巷时,是漯河市宏泰集团,腾出了一层的办公楼,供中心无偿使用3年,并捐助教学设施。
  让邱新会感动的是,办校规模扩大后,郾城区委区政府,在城区中心地段,按划拨价解决了100名残障儿童学习生活场所问题。
  今年的这个秋天,最让邱新会难忘:省残联理事长陈砚秋率队多次来到中心,帮助解决难题,并在过去每训练一名残障儿童补助100元的基础上,又一次性拿出2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9月8日,由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带队的中央组织部、团中央、民政部等七部委的领导,也来到了中心进行看望和调研,让在这里的残疾儿童充分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站在康复中心的院子里,听着教室里发出的“呀呀”“喔喔”声,邱新会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才有我这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展示才华的机会,才让我梦想成真。”
邱新会和聋哑儿童在一起。
 
邱新会:让千余名聋哑孩子开口叫“妈妈”
大河网记者  郭俊华
 
    如果你在百度、goolge里搜索“聋哑儿童”四个字时,排在前两位的肯定有“漯河市郾城区聋儿康复中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一所民办康复机构,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关注呢?主要是因为它特殊,特殊的是在此学习的孩子们全是聋哑和弱智孩子,更为特殊的是这所中心的主任让上千名聋哑和弱智孩子开口说话,他就是漯河市郾城区聋儿康复中心主任——邱新会。
 从7张破床、5个小凳起步,租房办校,历经6次搬家,10多年始终不渝,终让千名聋哑智障儿童告别无声世界,生源范围辐射至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新疆、内蒙古等地,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6名专业教师、1000多平方米三层楼,河南省规模最大的聋儿康复中心。
  残联援手让他找到了做人的尊言
  今年32岁的邱新会自幼身患小儿麻痹,年幼时代的他,自信、坚强,乐观、向上,好学爱唱。
  12岁那年,父亲不幸在一场工伤事故中撒手而去,奶奶、曾祖母经受不住打击,也相继去世,一年内失去3位亲人,一下子让他难以接受。千斤重担压在母亲一人身上,他第一次懂得了生活的艰辛。邱新会回忆说。
  上高中时,因为嗓音好,曾梦想当一名歌唱家,然而残疾人不能报考声乐专业让他的梦想破灭。
  1997年从许昌电大毕业的邱新会也走上漫长的求职路。在老师眼中,邱新会多才多艺,应该很快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现实并非像老师想像的那样,四处托人求职,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有些单位的负责招聘的领导甚至直言不讳的说:“好胳膊好腿儿的人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残疾人呢!”
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白眼歧视,把邱新会最后的一丝自信摧垮,他曾想过背一把吉他,沿街卖唱。然而不甘向命运低头的他,想到残联。
  许昌市残联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邱新会,推荐他到许昌市聋儿语训中心工作。
  “一个月才150元钱的收入,但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一个个聋哑孩子竟然学会了说话,在那儿让我找到了做人的尊重和自信。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能改变不幸孩子一生的命运,这不正是自己童年时期的美好梦想吗?”邱新会回忆说。1998年,已经停办的郾城聋儿康复中心,向他发出了邀请。没有犹豫,邱新会只身来到了漯河。
    从家长眼中的“骗子”,到主动送孩子上门学说话
 从郾城残联接收到一口锅、四个碗、一把菜刀、四张小桌子、四把小椅子、七张小床,花150元租来三间平房做教室,没有老师,找电大时的一个同学帮忙;没有厨师和保育员,索性让母亲辞去工作。这样聋儿康复中心就算重新开张了。
 “最难的是没有一个学生!”邱新会说。
 刚开始一个月,拿着残联提供的名单,一家一家的去做动员。当我们说是专门教聋哑孩子学说话的,一月一百,不会说不要钱!
  “让哑巴说话,谁信?”有的人把他们当成了骗子,挡着不让进家门。“大嫂,免费总可以吧,让我们试试呀。”邱新会几乎是在哀求了。经过一个月的奔波,终于有两个聋儿家长愿意让孩子来。常言说,哑巴说话,铁树开花,那太难了。但邱新会拒绝失败!他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了这两个孩子身上。三个月过去了,孩子终于能叫“爸爸、妈妈了!”邱新会激动地打电话让家长来。可孩子害羞,不张口。这可急坏了邱新会,他虚掩着门,让家长在门外听。这时,清晰的童音从门缝传出:“妈-妈”。邱新会拉开门,只见孩子的父母泪水长流,上前一把抱住自己的孩子,“再叫一遍,再叫一遍!”孩子叫一声,妈妈哭一次,再叫一声,妈妈笑一次。
    “哑巴会说话”,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开了。过去堵住不让进门的家长,也主动向邱老师道歉,并把孩子送来。当年9月,有19名聋哑孩子找邱新会学说话。
 生源有了,但让孩子仅会叫“爸爸、妈妈”,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也不是长久之计。然而,想在教学上取得突破也很不容易,聋儿学说话,所发的每一个音都有其独特的口型和正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邱新会逐渐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教聋儿学说“冬天”,两个字,正常人说“冬”字和“天”字都是张口音,发音结束时嘴巴是张开的,而用这种方法去教聋儿的时候,聋儿竟然都说成了“肚体”,一时间,如何在正音方法上取得突破,又成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经过千百次的摸索,邱新会发现发“an”音时,发音结束时咬住一点舌尖,就会很清楚。而解决发“ang、eng、ong”的音的困难就更为偶然。一天晚上陪母亲看电视,电视上正在播出马金凤老师演唱的《穆桂英挂帅》,邱新会发现,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唱的那句“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中的最后一个“东”字,居然用的是鼻音,也就是口型结束时闭着嘴,用鼻子发出的声音。老师们立刻就把已经睡着了的小孩儿从床上叫起来,用新的方法叫他们学说这个字,结果成功了!就是这样,除了书本上已经有的方法和知识外,邱新会和他的老师们还处处观察、处处学习,很快就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听力训练、听力分级、助听器验配、如何正音的聋儿康复训练新法,使聋哑儿童在3个月内能说常用词语,6个月能说句子,康复率100%,被国内语言康复专家称创造了奇迹。
    “12岁的聋儿杨川在河南电视台举办的《舞动中原》大赛中获得‘特别奖’、爱好舞蹈和朗诵的聋儿李晨燕还被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心愿墙》播出、聋儿王超琪还上了电视和广告牌,成了‘新闻人物’……”说起聋儿的故事,邱新会娓娓道来。
  现在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后来,郾城区委、区政府为我们划拨了一座校园,投资30多万元全面改善了学习、生活条件。市委组织部援建了亲情话吧、捐赠了电脑和音响设备,妇联、团委、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单位援建了图书阅览室、医疗卫生室,捐赠了助听设备。”邱新会指着各种设备向我们介绍。现在,不但社会各界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青年志愿者”和“慈善救助”活动,形成了共同关爱、经常帮扶的长效机制,而且聋儿康复中心也有了固定的三层教学楼,有90名来自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的聋哑儿童来学说话,这里成为河南规模最大的聋儿康复中心。从1998年7月到现在,10多年时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邱新会让1000多名聋哑儿童告别无声世界开口说话。
    邱新会先后被评为:“漯河市十大优秀青年”、“漯河市十佳市民”,“漯河市自强模范”。河南省残联曾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的残联正副理事长到该聋儿康复中心调研,今年秋天,省残联理事长陈砚秋率队多次来到中心,帮助解决难题。2004年年底,邱新会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河南选区候选人,2007年9月8日,由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带队的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团中央、民政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调研组来到该聋儿康复中心,调研残障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问题,对该聋儿康复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该聋儿康复中心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面对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残联组织、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爱,面对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邱新会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教学光盘免费向湖南、山东等省的聋儿康复中心赠送,为普及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残疾青年邱新会矢志办学十年
 千余聋哑智障孩子“铁树开花”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潇洒、娴熟的拉丁舞舞姿,稚嫩的脸庞洋溢着自信与喜悦。昨天上午,如果不是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聋儿康复中心见到12岁的杨川,很难相信夺得《舞动中原》舞蹈大赛特别奖的他竟是聋哑儿。10年来,这个由33岁的残疾青年邱新会创办的康复中心,已经成功地让千余名聋哑儿童开口说话。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日前要求总结推广该校经验,造福更多的聋哑儿童。
    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又经历了年幼丧父的邱新会身残志坚,完成高中学业后,顽强努力分别通过了经济管理和中文两科的自学本科考试,并多次在学校组织的歌曲大赛中获奖。
    1997年7月,邱新会租了3间平房,摆进4张桌子、4把小椅子,开始创办聋儿康复中心。虽然一直有着为残疾儿童做点事的心愿,但邱新会没有想到,办康复中心这么难:骑自行车四处去招生,不是被轰出门,就是被当成了骗子,第一批仅招来了两名聋哑儿童。邱新会不气馁,让母亲辞去在许昌的工作,陪他做起了义务厨师和保育员,他专心训练两个孩子,3个月后,令许多人意想不到是,两个孩子开口说话了。“铁树开了花”的消息很快传开,邱新会坚持低收费,对特困家庭的学生实行优惠,生源一天天扩大。
    正常人可以张口就来的汉语拼音g、k、h,对初学发音的聋哑孩子来说难比登天。邱新会就把自己的手指伸到孩子的口中,压住舌部,帮他们找发音的感觉,有些顽皮的孩子不小心,常常会将他的手指咬出一个个血印,曾经还有孩子呕吐了他一身。有一天夜里,邱新会听豫剧《穆桂英挂帅》时,发现豫剧大师马金凤在“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唱腔中,将“东”字用鼻音发出,忽然得到启发,用这一方法教孩子们发“ong”的音,一举突破了孩子们常常将“冬天”说成“肚皮”的发音难题。
    就这样从细节上钻研、小处突破,邱新会与老师们找到了一个个语训新方法,通过参加漯河市、河南省两级残联推荐的培训,他们不断完善语训新方法。如今,聋哑儿童在这里3个月语训能说出常用词语,半年流利说话。邱新会没有满足仅能让聋哑儿开口说话,围绕“语训为主、补偿缺陷、有声世界、快乐成长”和“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教学理念,与文化课并行,开展了智力启发培训和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教育。李晨燕的诗歌朗诵DV节目,还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10年来,先后有全国十几个省区的千余名聋哑和弱智儿童在这里开口说话,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或初中的入学率达到90%以上。
    10年来,该中心先后6次搬家,河南省残联理事提供了20万元的语训补助资金,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给孩子们送去组合音响,漯河市宏泰集团腾出一层办公楼让他们免费使用3年。如今,在郾城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康复中心拥有了一个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和院子,百余聋哑孩子在16名老师的陪伴下寻找着自己的未来。邱新会说,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就了自己为聋哑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的梦想。

省委书记徐光春
盛赞本报报道的残疾教师邱新会精神可嘉
今报记者 王耀成

    用手指校正聋哑儿发音,他的指头经常被咬破出血;帮助聋哑儿童重返校园,他承诺先教会说话再收学费;10多年来,他已经帮上千名聋哑儿开口说话……
  9月11日,本报率先报道了漯河市郾城聋儿康复中心残疾教师邱新会的感人事迹。9月20日,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批示:学校的经验值得推广,邱新会同志的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
  10月8日~9日,由省残联理事长陈砚秋带队,中央驻豫和我省主要新闻单位共20多家媒体的记者,来到漯河市郾城聋儿康复中心,集中采访邱新会老师。
  他,承诺让聋哑儿学会叫“妈妈”
  9日一大早,20多名记者便围住聋儿杨川和他的妈妈问个不停。“要没有邱老师,杨川不可能开口说话。有了《东方今报》的呼吁,杨川才走进《舞动中原》圆了舞蹈梦,还获了奖,并得到了一家企业的学费资助。我非常感谢邱老师,感谢东方今报,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杨川的妈妈说。
  西平县的一对农民夫妇将5岁半的聋哑女儿送过来了。“我多想听女儿开口叫一声妈妈呀。看到邱新会老师的事迹报道后,就专门把女儿送过来了。”女孩的妈妈流着泪说。“你放心吧,我保证教会她说话。”邱新会回答。
  他,曾是“感动中国”河南候选人
  陈砚秋介绍说,邱新会凭着对聋哑儿童的特殊感情和对康复事业的执著追求,创办了这个康复中心。该中心现在的收费标准,比普通幼儿园平均低200元到300元,比郑州同等条件的聋哑学校低1000元左右,而入学率却在90%以上,吸引了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儿慕名前来。“2002年,在省残联的推荐下,邱新会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邱新会与任长霞、常香玉一并被推荐为‘感动中国’河南选区候选人。我们这次就是要将邱新会的感人事迹推向全国,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聋哑残障人群这个特殊群体,都来为残疾事业尽力做贡献。”陈砚秋说。
  他,不愿孩子把“苹果”读成“屁股”
  “没有残联的长期帮助,康复中心不可能有今天。”邱新会向记者感叹。
  邱新会说,10多年来,各级残联领导经常到该中心调研,在师资培训、技术指导、经费、器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省残联把该中心设为“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联络点”,该中心每接收一名聋哑儿,省残联就补助给学校100元。省残联理事长陈砚秋来该中心调研后,还提供了20万元的聋儿语训补助资金、20台助听器和若干教具器材。
9日上午,邱新会和陈砚秋一起为聋哑儿童上了一节说话课。在课堂上,教孩子们说“葡萄”时,邱新会拿出作业本贴在孩子的嘴上,让孩子们感到发音时,气流对纸的冲击。“好多从事聋儿语训的教师认为,这些孩子能把‘苹果’读成‘屁股’就行了。在我这儿不成,我不仅要让聋儿开口说话,还要让他们清晰地说话。”邱新会说。

残疾教师邱新会爱洒残疾儿童
他办的康复中心800多名聋哑儿开口说话
郑州日报记者  王一博

    残疾青年邱新会,怀着“服务聋哑儿童,发展康复事业”的梦想,十多年来,用爱心和汗水让800多名聋哑儿童开口说话,并增强了200多名弱智儿童的语言能力。
    立志在“无声世界”打拼
    记者赶到漯河市郾城聋儿康复中心时,已是傍晚。“欢——迎,欢——迎”孩子们拗口的招呼声却让人感到无比悦耳,因为它“点缀”了原本无声的世界。一位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瘦弱青年,用沙哑的声音不停地介绍着这一特殊学校的“来龙去脉”,他就是邱新会。
邱新会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父母背着他到处求医问药的艰辛经历至今历历在目,于是他就想,有朝一日自己要创办一所专门对残疾孩子进行康复教育的学校,让所有和自己一样的残疾孩子,都能够走出痛苦的深渊。 1997年,大学毕业后邱新会成为漯河聋哑儿童语训中心的一名教师,之后不久,他正式接管该中心,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漯河市郾城聋儿康复中心。
    从招不到学生到生源遍布全国
    办学之初,3间租来的平房、4张小桌子、4把小椅子是当时所有的资产,面对这些,尤其是没有一名学生的困境,邱新会没有犹豫。
    邱新会回忆说,办学伊始,由于知名度低,加上学生家长对康复工作缺乏了解,招生困难重重。
    为了寻找生源,邱新会无论严寒酷暑骑自行车挨家拜访,有时往返100多公里到西平县、上蔡县等地招生。为了打消家长们的思想顾虑,他承诺让孩子先免费训练。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邱新会动员母亲辞掉工作从许昌来到漯河,当起了义务厨师和保育员。
    在教学中,为使孩子发音正确,邱新会按住学生的舌面进行引导,手指经常被咬得出血。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耐心辅导下,第一批招来的两名聋哑儿童3个月后终于学会说话了。消息传开后,聋哑儿童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康复中心进行训练。生源问题解决了,他依然坚持最大限度地降低收费标准,减轻聋哑儿童家庭负担。
    十多年来,邱新会带领康复中心一步步发展壮大,现已拥有一栋1000多平方米的3层教学楼,专业教师16名,常年在校聋哑、智障儿童保持在100名左右,中心培养的学生进普通幼儿园、小学或初中的入学率达到90%以上,吸引了新疆、内蒙古、贵州等十多个省、自治区的聋哑孩子,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县区级民办聋哑语训康复中心。
    聋哑儿说话让他无比开心
    邱新会的努力不仅博得了聋哑儿童家长的爱戴,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漯河市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他成为漯河的“新闻人物”。2002年8月,邱新会被国务院残工委等国家七部委联合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邱新会入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河南选区候选人。为鼓励邱新会更好地发展康复中心,康复中心每收训一名聋儿,省残联每年给予100元的补助。
    成绩和荣誉面前,邱新会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又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十多年来,邱新会一家人吃住都在学校,他还动员上班的妻子辞去工作,和自己一起看护在校学生。
    邱新会说,自己以前是学声乐的,曾多次参加省、市声乐大赛,并获得过很好的名次。但是由于开办这个聋儿语训康复中心,长期的用嗓过度,邱新会患上严重的咽喉病,做了两次手术仍不成功,他为此痛苦过,但每当面对这些聋哑孩子能够开心地开口说话,和家长们喜极而泣的幸福时刻,他感到无比开心。
    “也许我终生都不会再站到舞台上放声高歌了,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爱我的聋哑孩子们,他们开口说话已代替我发出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这也是我生命的最大意义。”邱新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