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个结合” 丰富服务内涵——南阳市淅川县残联“阳光家园”进社区试点工作凸显成效,残疾人托养服务更周到更具体更贴心更高效

来源: 南阳市残联 发表时间: 2024-12-05 【字号:

2024年,淅川县残联在“阳光家园”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站稳人民立场,立足项目效益最大化,在中、省残联下达的82名项目指标中,利用29名指标,以该县上集镇光明社区为试点,转变以往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社区党组织,实施“三个结合”,丰富服务内涵,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半径,使就业年龄段内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享受到更周到更具体更贴心的托养服务,在保障残疾人享受惠残政策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社会综合治理和乡风文明,助力了社区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受到了试点乡镇、社区和残疾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主要做法

(一)实施“三个结合”,补充服务“缺位”。一是与组织部门负责的“邻里中心”建设相结合,解决部分残疾人出行受限问题。针对部分残疾人家庭成员少,自身条件受限,不方便到邻里中心接受服务的情况,该县残联依托社区党支部,精心筛选照护人员和服务对象,由残疾人到社区寻求帮助变社区选派照护主动上门服务,形成“一对一”至“一对三”的“照护对子”,使照护服务由“你来我服务”延伸为“来不了我便去”。二是与民政部门负责的“日间照料”中心项目相结合,解决部分残疾人服务年龄受限问题。在民政部门对村(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对象,对16-59岁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给予悉心照护,从而使需要照护的残疾人实现全覆盖。三是与政法部门实施的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相结合,解决服务管理范围受限问题。在政法委重点对评估达到3级以上精神病患者进行服务管理的基础上,组织照护人员对其他等级的残疾人给予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

(二)因人因户而异,精心搭配照护。一是深入排查摸底。该县残联联合社区对三类残疾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重点走访长期需要照料的困难残疾人,详细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个人生活及身体状况,精准掌握残疾人对居家托养服务的需求,从中筛选出最需要照护的残疾人。二是科学搭配服务。针对残疾人的不同类别、不同需求及其家庭成员状况,首先筛选出与托养对象家庭相距较近的照护人员,然后分门别类选择合适的残疾人和照护人员进行组合搭配,对重度肢体类残疾侧重于选择勤劳能干的照护人员,对精神类残疾侧重于匹配性格开朗、善解人意的照护人员,对智力类残疾侧重于搭配耐心细致的照护人员。三是动态调整搭配。根据县乡残联和社区动态入户访视情况,发现残疾人对照护人员不满意的,随时调整照护人员;对照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发现自身状况不适合初始照护对象的,及时调整服务对象。

(三)规范服务标准,严格过程监管。一是印发工作方案。根据中省市残联关于“阳光家园”托养服务规范和相关文件精神,印发“阳光家园”进社区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标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严格落实上级要求,明确规定每人每年1500元的服务费只能用于残疾人的照护服务支出,不得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或直接用于购买残疾人日用品等。二是规范服务过程。县残联与社区签订托养照护协议,社区根据托养照护协议内容与受助残疾人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打扫卫生、精神慰藉、陪护,服务频次不限于每周1次等,保障托养服务规范有序开展,同时县残联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照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照护人员服务能力。三是加强日常监管。成立“阳光家园”进村(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托养工作的副理事长任组长,相关部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成员,定期不定期深入社区,对照护效果进行走访调查,现场察看受助残疾人居家生活环境变化,了解服务质量、服务频次和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对照护服务的满意度等;社区也明确专门人员,适时跟进掌握照护对象的生活变化情况,发现并改进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四)坚持目标导向,做实绩效评估。一是严把服务频次关。由社区负责,严格按照服务协议,监督检查照护人员为残疾人的服务频次,确保每周不少于1次,并且详细记录服务内容。二是严把服务质量关。县残联适时通过入户访视、调阅社区档案资料、电话回访等方式对项目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察看残疾人本人精神状态、家庭面貌等;对精神障碍患者,重点观察情绪是否稳定,根据监督检查情况综合判定照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三是严把满意度调查关。采取定期不定期电话回访、召开座谈会、与受助残疾人聊天等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满意度调查,社区服务满意度未达到90%的视为不合格,照护人员服务满意度未达到95%的视为不合格。四是严格兑现奖惩。对社区,达到合格的,次年继续给予项目倾斜,增加照护指标;不合格则调减指标直至取消合作。对照护人员,对按协议履职尽责到位、残疾人家庭特别满意的照护人员,次年增加照护指标;对不按协议履职尽责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照护资格,并及时更换照护人员。

二、主要成效

(一)照护搭配科学,照顾更具体。由于照护双方搭配科学,因此服务更精准,照护更具体、更高效。精神残疾患者任某的照护人员张某,性格开朗、能言善辩,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在照护时,不仅时常与任某唠家常、解心结,督促其按时服药,而且随时关注他的行为活动。7月份,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任某出现精神异常倾向后,立即向社区上报,社区及时送任某至精神病院就医,有效避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使任某受到社会关爱,而且避免了社会安全隐患。

(二)服务内涵丰富,照顾更周到。由于照护人员与服务对象筛选精准、搭配科学,日常生活中照护双方感情日益加深,照护人员日渐成为残疾人的“家庭成员”,融入了残疾人的家庭生活,服务内容和服务频次远远超出协议规定,常常是有空就去,有活就干。智力残疾人张某家中长期堆满垃圾和废品等杂物,照护人员除了给予其基本生活照料外,还持续不断地对其居家环境进行整理,及时卖掉废品并代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消除了整栋大楼潜在的消防安全风险,彻底解决了社区因工作人员不足、触角无法延伸的难题;精神障碍患者魏某家住单元楼二楼,照护人员余某住在其楼下,余某每每听到二楼动静异常就迅速上楼安抚,及时给予慰藉和照顾,针对其丈夫关心不够问题,每遇闲暇便从家庭社会和谐等角度劝告其对妻子付出更多关爱,魏某家庭成员亲情日益加深。

(三)邻里守望相助,服务更贴心。由于照护双方搭配得当、知己知彼,一方面促进了照护工作“恰如其分”,另一方面使照护人员赢得了受助对象家庭成员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照护工作的良性循环,照护双方互帮互助,异常贴心。重度肢体残疾人桂某,家住21层,同一单元的照护人员陈某对其家庭情况了如指掌,经常帮他打扫卫生、代买代办,陪其到户外活动,上门为他做饭或带他到自家就餐。桂某的家属深受感动,主动帮助陈某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两家逐渐“不是亲属、胜似至亲”。

(四)综合效益凸显,项目更高效。项目资金直接补助给照护人员,提高了社区剩余劳动力的家庭收入;科学搭配服务,提高了残疾群众满意度;照护人员的贴心服务,提高了残健融合度;照护双方守望相助,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对精神障碍患者高质量服务管理,使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倍增。“阳光家园”托养服务进村(社区),不仅使残疾人得到了必要的居家托养服务,而且使项目实施效率更高、效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