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南省高考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根据实施方案,河南新高考将实行“3+1+2”模式,2025年普通高校将按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录取学生。
怎么考
学生可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
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介绍,我省新高考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
从2025年起,我省普通高考将实行“3+1+2”模式,不分文理科。“3”即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即1门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考生须从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参加考试;“2”即2门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考生须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科目中选择2门参加考试。
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外语科目满分150分,其中听力部分30分、笔试部分120分,我省2025年、2026年仍延续现行计分办法,自2027年起听力成绩计入外语成绩总分。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再选科目使用等级转换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3+1+2”模式与传统文理分科有何区别?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吕冰表示,“3+1+2”模式下,学生可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3+1+2”模式下,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怎么招生录取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并录取
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后,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面有什么变化?对广大考生有哪些利好?
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刘刚介绍,改革后的招生录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招生计划方面:在豫招生院校按照首选科目物理、历史分类编制计划,并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并及时提供给考生参考。
志愿设置方面: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模式。“院校专业组”是指某一高校对考生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的组合。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传统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愿;实行“院校专业组”的模式后,则以一所学校加一个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了专业或专业组,不再进行专业调剂。考生在选考科目与专业组相符的前提下,可以先选择院校专业组,再在专业组下选择自己喜爱的若干专业。考生既可选择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组,也可选择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组,更好地满足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需要。
批次设置方面:合并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录取批次,进一步扩大考生的选择范围,不以批次把学校分层、把学生分类,体现了教育公平,代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方向。
投档录取方面:在“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下,按照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别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分别进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怎么学
普通高中实行选课走班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是否面临新的调整?
毛杰介绍,高考综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学校将根据学生选课需求,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加大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套等方面统筹力度,为走班教学提供保障。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
高考综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合格性考试覆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除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的所有科目。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要求,从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记者 冯军福 曹萍 史晓琪)
新闻1+1
关注新高考的这些“知识点”
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很多具体问题关系考生的学习和考试安排等,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1.选择考科目选择组合有哪些?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和选择考,其中选择考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选择考科目理论上有12种组合。
2.选择考科目什么时候确定?
选择考科目由学生在合格考结束后选择,在高考报名时最终确定。高考报名前可以更换所选择的科目,高考报名结束后不可以更改。
建议学生慎重修改选择考科目。一是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有时成绩还会暂时下滑,这属于正常现象。二是选科后,各学科就开始学习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内容,如果一段时间后再更换科目,已经进行的课程很难补课。(记者 曹萍 冯军福 史晓琪整理)